找到相关内容68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六度的生起次第、胜劣次第、粗细次第

    易修,即烦恼粗重时也能修;所谓难修,即要求烦恼微薄、功德广大。因此,以劣胜排列次第,一定是从布施排至般若。   此外须知,此处的胜劣只是针对同一人的事、意乐、所依而说。如果身份不同,则后后超胜前前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六度|次第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3134027064.html
  • 仙洞三心义问答记

    一者胜他。二者名闻。三者利养也。住此三意乐。起三业解行。贤善精进相现人目饰心内怀虚假云也。然者离彼三种之过。真实求出心。住起三业解行。名至诚心也(云云此问虽有人人问答。略之)。  显意申。此者本他门...胜他名闻利养三意乐约。真实虚假分别事。今释全不见。何任释义存。此义可申乎。其上此义大经释违先经文。愿生彼国者。发三种心云。愿生道念机就三心发不发。可论见。何但胜他名利意乐住。求出心无者。虚假心名可云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5342947.html
  • 神话还是奥妙

    以前的理论。同样对于佛教内部的各宗各派也有不同层次(为适应众生不同根基意乐,故佛宣说了不同层次的法门)比如小乘的事部经部宗,能把万事万物分析为无方微尘(即无有任何方位不可再分的微粒),时间为刹那之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2342987.html
  • 佛教经典论著选读基础

    一一方面阿僧只恒沙诸佛。从本已来自于世界坐道树下成等正觉其数无量。本为菩萨得菩提道次第开觉。皆悉因问如来深法藏故。”   根据往昔的意乐、愿望、因缘和现世基础不同,学人在人天乘、小乘、大乘与金刚乘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03145530.html
  • 初中后善祈愿文

    初中后善祈愿文宗喀巴大师造 法炬法师译 林耿如居士整理 至诚礼敬十方诸佛及佛子众! 1.为度无量苦众生,增上意乐广发愿,无欺三宝威势众,令大仙语成谛实。 2.祈愿我于一切生,永不颠倒堕恶趣,远离无暇诸生处,获得具足暇满身。 3.祈愿既得人身宝,不贪有乐为解脱,出离意乐求梵行,直趣精进无懈弛。 4.祈愿我于披剃时,亲眷资财无阻碍...

    宗喀巴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846922.html
  • 五戒浅论

    。三、发言成证,人天敬爱。四、常以爱语安慰众生。五、得胜意乐,三业清净。六、言无误失。七、发言尊重,人天奉行。八、智慧殊胜,无能制服。  五、饮酒戒: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,无损于人,为何也列为戒条?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549530.html
  • 入道要门——菩提心

    方法,在菩萨们常行的实践中共有七个阶段,即知母、念恩、报恩、慈心、悲心、增上意乐和菩提心。此七种是前前为后后作因,故又叫做七因果法。在七因果法中,以大悲为根本,修平等舍、悦意相、知母、念恩、报恩等是生起大悲的因,而后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是大悲引起之果。此中任何一种都能生起菩提心。修七法之前,首先要具有平等舍心和悦意相。  所谓平等舍,即对一切众生作平等想。我们之所以对众生不平等,只见眼前之事相,于已...

    证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649715.html
  • 试说菩提心

    心的修习方法,据藏传主要有两种:一是广行派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七知法,一是深观派寂天菩萨所传之自地相换法。   1、七知法:   即知恩、念恩、大慈、大悲、增上意乐和菩提心七种法,这七种是前前为后后作因,故又叫七因果法。其以大悲为根本,以知母,念恩、报恩为菩提心之所依,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乐为菩提心之修正。   A、生起菩提心的所依——知母、念恩、报恩   发菩提心的菩萨...

    常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949720.html
  • 佛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

    佛教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 首先从饮食的理论、观念、道德修养看:  1、佛教认为,一切有益于人、能令人生起执著、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,并将它分为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四类,同时指出,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。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,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“食”的认识。  2、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:(1)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;(2)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;(3)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;(4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550159.html
  • 绮语及其分类

    绮语及其分类  申一、何为绮语  绮语。事者,谓能引发无利之义。  绮语的事,就是能引发无利益的所诠义。  意乐中三,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,然于此中,是即于其所欲说义,彼想而说,此中不须能解境故。烦恼者谓三毒随一。等起者,谓乐宣说无属乱语。  绮语的想,虽然《摄抉择分》仅仅说是“于彼彼想”,然而此处,是对所想说的意义彼想而说,这里造绮语时不须要能理解语义的对境,所以绮语究竟不需要“于对境无误想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0750439.html